讀衣 II 華人藝術與時尚的對話

在去年的佳評之下,董陽孜老師延續2016讀衣的主題,今年繼續邀請時尚設計師6位港台設計師(蔡宜芬、陳紹彥、周裕穎、詹补、何善恒、鄧曉滔) 將書法靈活的線條與筆畫拆解成服裝設計的元素,並且揉合東方藝術與西方時裝的元素 繼續玩轉新舊/元素/型式。

20171003004836

展覽的入口吊掛著巨型的毛筆,後方裝飾著黑色紗質布景,並投影著今年的一抹紅,懸掛的筆好似沾墨後揮毫前的那瞬間,四周則為董陽孜老師的巨幅作品,細細觀看一點一線,好像能看見運筆的韻律與轉折,正瀟灑的流淌在畫布上。

 

靜止的水,流線的字,恰巧形成一個強烈對比。

進入展間中,不同於去年的人潮,今天去的時候 展覽沒有太擁擠 (心情舒暢阿~) 設計師的作品為開放式的配置,可以一眼望盡所有的展場,讓展覽就算人多也不至於擁擠。

因為自己開始學習書法後,漸漸能看出那些書畫中的線條之美,今年再看展覽的時候除了美麗的成品之外也漸漸去注意到設計師巧妙轉化書法意象的創意,所有系列作品中我最喜歡蔡宜芬所詮釋的〝相對〞。

絲質的紗布恰似手抄宣紙的質感,微微透著光,印染的墨跡,有深有淡,如下筆書寫的節奏,有快有慢,蓬鬆的烏干紗存在著一種浪漫感,就像文人的回歸山林自在。

墨筆的巧思不只出現在印刷的深淺與塗層厚度,也出現在衣服的輪廓上,利用布料堆疊車縫出塗抹畫筆的肌理,他運用絲質的布料詮釋墨跡在宣紙上擴散,滲透的樣貌。

另一位設計師周裕穎,我特別喜歡他引用唐代孫過庭書譜中將墨寶比擬自然現象,素材大膽的結合科技於時裝上,引人遐想。

「觀夫懸針垂露之意,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 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唐 孫過庭–書譜

與書法的關聯性也別有用心,特別是選用丹寧布來詮釋墨跡的毛邊非常傳神,布料中間破損拉絲就像流暢書寫下不經意所產生的分岔效果。

設計師陳紹彥則運用異材質來拼貼出書法的輪廓,可樂瓶罐的紅點綴出雪白衣服上的點筆,扭曲的雨傘頭飾正如靈活的筆畫,曲折、流暢、收放自如。

我很喜歡他利用唐裝的領口結合書法德字延伸至全身,但也不忘細節的點筆隱藏在袖子口的雙層紗布下的一根羽毛詮釋水遇紙的虹吸現象。

何善恒所設計的〝曲曲〞將字劃的線條簡化、堆疊的布料和刻意營造的邊緣呈現墨線的層次感,衣服的邊角刻意的裁剪成流線的輪廓現,在白衣上投影著墨滴入水中的影片。

鄧曉滔則利用書法的線條重新拼貼出一幅現代的圖樣作為一系列服裝的印花,將平面的服裝隨意縫出立體的線條表現出墨線的動感。

詹补則以旗袍領為基礎合併西方時尚的輪廓將書法的線條重新排列組合成一幅的印花,譜出一個〝線的進行曲〞。

正如我書法老師所說的,書法以前曾經是文人所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承載了華人的歷史,文化與內涵,跟著時代變遷之下,書寫已被電腦輸入法給取代而不再是學習的必要工具,漸漸的筆墨這種技藝反而轉變成一種典雅的藝術鑑賞活動,漸漸變成了小眾的興趣,而且在華人的書畫藝術其實不輸給西洋世界,只可惜因為背後的涵義與緣由過於深奧需要深厚的文化內涵才能理解到背後的創作緣由,而藉由與時尚的元素結合也能讓更多人了解到書法的魅力,至少我就是這麼被吸進書法的世界的,在書法中盼望能尋找到身為華人血統的文化脈絡。

《讀衣II》時尚X藝術跨界展
展覽時間:2017/10/21 – 11/08 10:00-18:00,免費參觀
展覽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四號倉庫

公車上的謎樣設計

因工作開始利用台北的公車通勤,赫然發現大部分的公車在車上會安置這種哨子在車內。 

實在有點好奇實際的使用情況是如何,如果自己已經被扒手偷竊並且發現,直覺反應應該會先扯起嗓門大喊,而不是大費周章的去拿這些掛的高高的哨子來吹。 不知道是不是為了肢體聾啞人士所設計的?不過感覺也不太實用(謎樣的公車道具)

I started commute to work by bus, and found this odd whistle hang form the Bo’s rack. The tag comes with it identified itself as the thief shouter, not sure how it work in reality since its quite difficult to reach out. Not to mention while occur to the rubber, you might have just shout out with your voice. On least it’s design for those disregard, however, in the crowded cabinet, every movement might be hard to achieve. The thief might be gone already, which made this service seems unnecessary.

  

 

TOUMEI glass exhibition:透明

de2sylyuqaesncb

從小到大,玻璃對我來說就是一種神祕的材質,身邊隨手可得的砂石在經過高溫後就竟然能夠呈現近似的無色狀態,任由創造者自由捏造、染色,透光的材質特性在折射下,時而斑斕,時而隱密,能忠實的呈現裝載之物的色性與本質,卻也能講普通的水變成如同香檳依般的高貴、可口。

IMG_5699[1]
感覺用這個杯子喝茶也會變得特別美味
因此在看到雄獅星空近期的展覽照片「透明」的時候就決定一定要衝去看,畢竟幫忙佈展的朋友強力推薦照片沒有實品漂亮! 內心就更加期待展覽了,於是在開幕當天就直奔現場一睹透明的魅力,當場變成迷妹模式(羞)

IMG_6012[1]
在整個展場最喜歡的作品,在展出前已經被眼明手快的收藏家買走了。
藝術家高橋漠說明他的創作歷程時分享,在製作玻璃製品時會看到玻璃的各種型態與樣貌,所以他希望能將這些意料之外的美呈現出來,讓大家能更了解這種材質最純粹的美,他的作品就像一塊塊日常物件的部分型態、解構、組合出無限的可能。

IMG_6039[1]
將高橋先生所有的作品一字排開,就像組合玩具散落一地那種不矯作的童趣感。
而高橋先生也利用玻璃的透明特性玩轉物件形體的觀點 將外觀以有色的細密硼砂覆蓋,但卻削去一部分的形體,露出透明的內部構造,讓平時熟悉的外型呈現在內部 供觀者賞玩,就像窺視翻石膏模的模具內部一般,讓人驚喜不已。

IMG_6036[1]
有沒有想過馬鈴薯的內部是長什麼樣子呢?
而外觀細密的有色硼砂,在他的巧手調色下,呈現如同軟糖一般的肌理,觸碰卻反差的呈現如同磨石子地板的感覺,在把玩之中,除了視覺上的驚喜外,也讓人的觸覺產生衝擊。

IMG_6026[1]
和田小姐的小宇宙們,背景為高橋先生的作品
另一方面高橋先生的合作夥伴:和田朋子 的創作則是將生活中收集到瑣碎的零件和物體排列組合成一個小宇宙似的異想空間。

IMG_6046[1]
和田小姐的作品
其中我最喜歡他利用毛玻璃所創作的系列作品,將繽紛的玻璃碎片配置在有紋路的毛玻璃背後,呈現若隱若現的感覺,讓人想進一步觀看朦朧後的真面目。

IMG_6015[1]
就像從桌子底下看桌面放置的東西,讓人不禁好其上面到底放了些什麼。
和田小姐分享他將平日收集的廢料在玻璃箱中穿插在玻璃箱中彷彿重新將靈魂注入了這些看似無用的物件中在燦爛而純粹的小世界中重新發光發亮。

在雄獅星空的小巧的純白展場,滿載透明的雕塑藝術品,在精心配置的打光下熠熠生輝,連影子也變成了妝點這些小小物件的一部分似的。

在假日丟下紛擾的情緒到透明展享受心靈的深呼吸感受藝術家纖細的藝術品吧!

透明 TOUMEI GLASS EXHIBITION

展期:9/2 ~ 11/5 2017
地點:雄獅星空 Link Lion / 台北市中山區南京西路9號2樓(捷運中山站3號出口左側2樓)

為上帝服務的建築師:高第展 Antoni Gaudi

提到高第,就會讓人聯想歷史上建造最久的教堂「聖家堂」,在他剩餘的時間中全部供獻到建造上帝的新家,他說「我的客戶都不急了,我急什麼?」對於完美建築的要求絲毫不願意妥協,雖然聖家堂的工程持續了100多年,但是卻成為了世界上最熱鬧的工地,每年吸引著上千上萬的遊客爭相目睹,也影響了許多才華洋溢的藝術家、設計師,例如怪誕的藝術家達利就是他的擁護者之一。

今年剛好是高第逝世165週年正好進行著世界巡迴展覽,沒想到台灣也有機會能見識到這些平時都收藏在西班牙各地的實體模型與草模,因為高第習慣實際至錯模型,並用當攝影保存下來,所以這些建築的實驗模型如實記錄下了大師的發想過程,讓人一窺設計的起點。

在台灣展場入口處由台灣創作團體「共有繁島」向大師致敬,另外也擺放著最原始的懸鏈式圓拱模型,向下拉的重力式依照古法用棉布袋加入鉛塊再掛到產生造型的棉線上。

除了縮比模型與實驗草模之外,展覽中也展示著高第為建築量身打造的家具與五金件,例如似蜂窩造型的五金件是米拉之家的防盜眼,而螺旋槳似的雕塑品則是門把,就連家具上也能看到濃厚的新藝術風格,展現高第對自然有機造型的觀察與熱愛。

展覽中的重頭戲就是聖家堂的細部模型與施工模,沒去過巴塞隆納還可以在台北體驗一下聖家堂仿生造型的發想概念以及各種隱藏在建築中的天主教象徵與故事。

入口處擺放著聖家堂內部的花窗模型,細緻的稜線在窗子的弧形上切割出等分的框架,象徵著從天上灑下的光芒,另一方面連接聖家堂鐘塔與鐘塔之間的屋頂外觀的石膏模型,除了忠實的呈現拋物線似的圓弧形之外上面還用鉛筆繪製著磚瓦的安裝細節,讓人不禁意識到高第對於建築的細節的用心。

由18跟柱塔連結而成的龐大建築內部分別依照樹木結構的原理來支撐,裡面也蘊藏了精密計算以及大自然的智慧結晶,柱子由上往下遞減粗細,柱子外型也是規律螺旋的點連接而成的大小一致的凹槽向柱子上方遞減,並依照柱子大小分為6、8、10、與12轉柱子(數字代表多邊形轉的次數)。 在柱子促係銜接的位置,高地擷取了樹瘤的概念,加強了柱子銜接處的結構強度,另一種設計除了結構考量之外也加入了照明功能,更依照耶穌的四個門徒:馬可〈獅子〉、馬太〈人〉、路加〈牛〉與約翰〈鷹〉製作成不同顏色的燈罩。

IMG_5900
聖家堂的燈飾板造型分別象徵耶穌的四個門徒:馬太(人)、馬可(獅)、路加(牛)、約翰(鷹),分別也代表四大元素:大氣、火炎、土壤與水 。
IMG_5863
教堂內部剖面,第二層的階梯為禮拜唱詩班所站的位置。

 

IMG_5826
在聖家堂中最讓人在歎的還有那像萬花筒一般的天棚,展覽也有10比1的縮小模型,讓人體驗在教堂內的光景。
IMG_5810
象徵12門徒的鐘塔縮比模型也在展覽中展出,鐘塔的造型也象徵著主教的帽冠、權杖與權戒。

一直覺得鐘塔下方鑲字的造型很像藍寶堅尼的細部設計,說不定他們是從聖家堂的造型發想而來的呢。

除了聖家堂這個高第的最高傑作外,展覽也包含了他在巴塞隆納的其他建築設計的模型,包含奎爾宮的煙囪設計、米拉之家的地磚設計與通氣孔模型,讓人一步一步的了解高第越發成熟的設計底蘊和對新技法的實驗與驗證。讓參觀者重新認識這位才華洋溢的實踐家,也激起我想實地走訪親眼見證巴塞隆納這個高第的城市。

IMG_5792
米拉之家的通氣孔,造型很像星際大戰的帝國風暴兵
IMG_5833
奎爾宮的煙囪,像是五顏六色的霜淇淋造型,其他二十幾個煙囪與通氣孔的造型都不同。

在台灣的展覽只有短短的兩個月只到9月中,實在很推薦近距離觀察大師的設計思維,跟著定時導覽收穫會更大喔!

上帝的建築師:高地誕生165周年大展

時間:2017 7/26~9/17

地點:華山文化創意園區

運動員展 The Athlete in 21_21 Design Sight :運動員是怎麼練成的?

,自從單位展跨海來台展出,讓我造訪東京時一定要去他們的發跡之地「21_21」來朝聖一下,自2006年的安藤忠雄的開幕展開始,現已是第34場的展覽,一想到前面錯過這麼多個展就搥心肝阿‧‧‧

top_poster

_DSC0094c
到門口就感動到不行啊!

_DSC0132

展覽一開始就將培養一個運動員的不同層面來切入,讓人知道培養一個運動員是多麼的不容易,因為不單單是需要先天上的體能/體格(DNA)優勢以外,還需要堅強的信念到家人朋友的支持,以及國家與組織完善的培育系統,每個層面都滿足才能培養出優秀的運動員,看完越發覺得運動員真不好當阿….

_DSC0144

在展覽前有導覽寫著一個段落讓非運動員也能深感共鳴:

“Each and every action that we take unconsciously in our daily lives entails a series of processes of “reacting, thinking, and acting” that is accomplished by networks of physiological, mental, and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s/sensors in our bodies that interact with and affect each other. Through daily training, athletes not only enhance their physical abilities but also sharpen the sensitivity of these sensors to their limits, thereby becoming able to notice subtle changes in their own bodies”

簡單的解釋運動員的非凡之處不只是體能的優異,運動員除了直覺的反應外還需要不斷的磨練自身的感知能力,才能在多變的競技環境下,有意識的控制並調整動作讓動作呈現最佳狀態即生理與心靈的最佳平衡造就了運動員如超人一般的體能表現。

速度與動作的臨場感

如果沒有關於該運動的經驗對他們總會有陌生感,在第二個展間,為了縮短運動與大眾的距離感,將參觀者拉近了運動的空間中,讓觀者感受賽跑、體操、撐竿跳與馬拉松等地運動臨場感,藉由投影1比1的運動員在房間環繞著奔馳,讓觀者有身歷運動場的體驗,在投射的人形跑過的軌跡殘影,彷彿有一陣風的錯覺感油然而生,也立即感受到該運動的現場張力。

_DSC0175
在全幅投影的暗室內,感受運動員在身旁奔馳、跳耀的瞬間感受親臨現場的衝擊感

體感式的互動裝置,會依照觀者模擬該運動的動作以及體態做出對該運動的適向度評估,經由初步的分類手法,誘發對於該運動的好奇心 。

_DSC0194
依照姿勢與體格評估運動適向圖

時間、空間與人的絕對單位

逛完對運動的初步感受與事項測驗後,展覽進入到資質與練習這塊,有著一系列的體感裝置,幫助觀者了解自身的體感以及運動員對於身體控制的精密度。

_DSC0204
時間的準度:藉由隨機的速度若下跳繩,測試對時間的敏感度以及即時反應力 (我跳的一直落拍阿….)

在專業的運動員不單只是超越自己的極限這麼簡單,還必須悉心分配與計算每個動作,以最少的力量達到最佳效果,例如力的控制(如下圖),運動員每天都在精進如何將身體對於力量或動作的誤差縮小,能用5kg的拉力達成就不需要用到10kg的力氣。

_DSC0197
力的精準操控:專職的運動員在肌肉的施力上,並不單單只是出力而已
_DSC0214
你可以比出80cm嗎?

運動的評量與突破

運動員除了日夜的體能練習以外,也需要藉助觀測的統計資料找出下一個突破點,展場特別作了一段測試的影片表示不同手部動作肌肉與腦神經反應來讓參觀者意識到每個動作牽動到的細微感受。 而這些無意識的動作,正是運動員每天都在嘗試達到的目標,藏存在肌肉與感受的直覺反應。

_DSC0238.JPG
無意識握住滾向你的球,其中牽動的感官與肌肉比你想像的還要複雜

力與美

正如奧林匹克運動會,運動的本質正是在競賽除了摘下桂冠也為了達到希臘眾神的美麗的體態,在展場旁邊陳列了美國攝影師Howard Schatz的作品,捕捉下這些superhuman瞬間爆發的肌肉的張力產生的美麗體態。

在展覽中,重現了運動員的觀點與體驗,讓觀者能夠貼近運動競技的儀式瞬間,並且感覺他們神經敏銳程度,讓人更加敬佩人體的巔峰時刻。

展覽邀請了互動設計師、多媒體藝術家以及運動員個獻上了一段對觀者的話,其中緒方壽人(Hisato Ogata)的一段話讓人玩味“ Taking another look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ways in which they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will surely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nature of actions that we collectively call “design”

是阿,人(body)與環境(environment)之間產生了互動(interaction) 產生出來的直覺反應不就是設計(design)嗎?

沒想到運動與設計也能牽起關聯。

江戶浮世繪的秘密展:從畫中觀察到時代的庶民日常

日本浮世繪最知名的畫作無疑是大師葛飾北齋的神奈川衝浪裡,在江戶時代,浮世繪忠實的呈現當時庶民的生活情況,在參觀展覽之前,對於浮世繪的印象僅限風景(富嶽三十六景)與人物畫(歌舞伎與花魁像)但是浮世繪的文化意涵則不只這些。

IMG_8263

展覽地點挑的很好,正是舊東京港口的魚市場。 民以食為天,當時的魚貨也是庶民的主食之一,其實日本廣為人知的壽司也是這個時候才發明的,有趣的是,當時魚販也是要上繳營業稅的,而收稅的標準不是你賺了多少錢,而是他們擺攤的傢伙-一塊木板(板舟)!這塊板舟正是政府認證的營業證照,而當時的商人也藉由租借板舟而有了一定的經濟能力來支持歌舞伎與書畫等藝文事業。

DSCF0630.JPG

不同於平安時代仿唐裝式的十二單,當時江戶普遍穿著和服,據說當時對和服的穿著方式依照階級高低會有不同的穿法,曾有一段時間游女(也就是性工作者)普遍將和服袖子向內扎,但是因為看起來很好看,又可以露出一段手臂引人遐想,連普通的婦人少女都群起效頻,另外在和服的花紋方面也根據四季而有不同的花樣。

_DSC0508
每一層代表一個匠人負責的工作:包含原始繪圖、黑線搞、色板等

浮世繪的興起與江戶的娛樂表演─歌舞伎息息相關,也因為庶民對歌舞伎的喜好而產生了大量的需求,個人繪製的數量遠遠不及需求,進而產生了浮世繪的龐大產業,細分成畫師與製版師兩格產業的合作,而一幅浮世繪必須經由多重手續才能完成,每一個顏色都需要獨立一張板子來呈現,進而產生了類似工業革命的生產線,讓浮世繪蓬勃發展。

_DSC0509

稍微提一下歌舞伎的歷史,據說是一名女舞者:出雲阿國所創的,其實在阿國以前已經有歌舞伎的存在,但是當時的歌舞伎沒有舞台,而是像街頭藝人一樣露天演出,但是因為阿國精湛的舞技被天皇身邊的大紅人給看上而躍上大舞台,因此發展成更為精緻的表演藝術。 現在歌舞伎的表演者多為男性而非女性的原因,是因為江戶時代歌舞伎多為游女所扮演,但因為太過煽情而衝突不斷(嫖客會打群架)幕府立法明令禁止女性表演者,所以歌舞伎就面呈現在清一色都是男生了。 有趣的是,歌舞伎的表演者名字會依照演員的能力而承襲以前的著名表演者知名(襲名制),所以浮世繪上看的到的歌舞伎演員名,現在都還看的到承襲他們能力的演員在歌舞座表演呢!

浮世繪有趣的地方就是將當時庶民的生活型態給記錄下來,例如民眾不吃鮪魚肚而是吃鰹魚(柴魚片的來源)而初鰹即當時象徵捕魚季節的開始而會競標第一尾捕獲的鰹魚。 而被日本奉為江戶三味的:壽司、鰻魚、天婦羅也是這個時期開始的,其中鰻魚的崛起是被當地商人為了銷售賣不出去的鰻魚而給炒作出來的美食,標榜吃了可以補身體而大受歡迎。

另一個浮世繪常見的題材:怪談很類似中國的聊齋誌異充斥著鬼神與魑魅魍魎,其實剛開始是為了諷刺政府決策而捏造出來的警世故事(因為直接批評可是會殺頭的)。

江戶時代幕府官方認證的聲色場所:吉原遊廓,為了集中管理色情工作者防止她們逃跑,吉原是類似城堡的構造只有單道通行,四周更是挖了深溝灌滿了泥土,有趣的是因為是單行道,只要是去花街不免會遇到熟人,而當時有個不成文的禮節就是,在這條路上遇到熟人也不可以打招呼喔!

其中在聲色場所最為名貴就是俗稱的花魁,為了訓練他們以後可以接待達官貴人,從小就接受著高等教育,算是庶民教育的始祖。另外因為能夠請得起花魁肯定是日進斗金的好野人,不免會想炫富一下,所以當有人邀請花魁參加酒席的時候,花魁就會在頭上戴滿恩客贈送的髮簪以及賞賜的和服或腰帶在花街的主要道路遊行來凸顯恩客的財富與地位,常常會造成好奇的民眾圍繞觀賞,讓邀請花魁的人面子滿滿。

看完了浮世繪的展覽後,對浮世繪不只是藝術與美感也包含了對當時生活的型態,下次在欣賞葛飾北齋或歌川國廣的畫的時候也稍微注意一下江戶人民的小秘密吧!

IMG_3822.JPG
上傳展覽照片至社群網站就能免費拿到印有你上傳內容的紀念明信片

*題外話:江戶浮世繪的秘密與和食展的宣傳做得很不錯,在販賣區設置了相片列印機,只要參觀者將照片上傳到instagram貼文tag #スーパー浮世絵江戸の秘密展  #superukiyoe #食神さまの不思議なレストラン #tabegamisama 並將帳戶設定成公開,就能在機台查看你的貼文,並且免費列印成具有紀念價值的明信片卡喔!

U-ram Choe: Stil Laif 冰冷機械中綻放的生命

經過某個在藝術界的朋友得知這個驚豔的展覽,展期開始就躍躍欲試地去報到。

崔旴嵐(U-ram Choe)老師在wiki上面將他的作品分類再Kinetic Art,中文翻成仿生獸與Theo Jansen歸類再一起。

theo-jansen-2
Theo Jansen 最知名的海灘走獸系列,利用海邊的風力來驅動仿生的動力。

但是看完展覽後我反而覺得他不是在做仿生獸,而是賦予那些機械零件生命形成一種新的物種。

因為他的祖父是機械背景出身,從小耳濡目染也對機械產生濃厚的興趣,有趣的是他的志願不是成為機器人,而是希望能夠成為機器人的創造者,他提到自己不是讀書的料,而未能進入機械科就讀(還好沒考上!!不然我們就沒機會看到如此美麗的機動雕塑品了!!) 反倒是追隨他父母親的腳步進入藝術界(雙親都是有名的雕塑家)。

他的機動藝術品都是自己到電子器材行挨家挨戶摸索出來的(怎麼覺得模式跟設計師有點像)慢慢地掌握住機動設計的要領,融合自己在藝術學院的深厚底蘊,結合出這些文明新物種。

2006他在東京的森美術館藉由:City Energy- MAM Project004 一鳴驚人,作品想像著高度文明的城市突變出來的電子新物種,概念不僅包含科技快速發展下的隱憂,也構思出這些文明廢棄物突變成新物種的可能,充滿哲學的意味。

在展覽的好評回嚮下,崔旴嵐老師終於獲得足夠的資源讓自己專注在藝術創作,他將自己的名字英文拼音U-ram拆解成 「United Research of Anima Machine」其中Anima源自拉丁文,意思是靈魂、生命與移動, 他創作出一系列的靈魂機械(anima machine) 並且為各個物種提出了他們的研究報告與身分證明,彷彿這個物種真的悄悄的在你我不知道的空間與時間生存著。

在台灣美術館的入口的牆面,擺放著旴嵐老師的創作手稿,其中交錯著生物的骨骸素描以及機械收物的細部機構,類似於產品設計的概念發想過程,看完展覽中的作品後再回來看會有不同的感覺。

norm_02
捲尺生物 norm-整體造型像花朵的心蕊,靜靜的,渴望向外伸展。
ouroboros_01
銜尾蛇 Ouroboros-在無限的圍圈中嗜食著自身的存在,非常喜歡他的機關構造,鱗片會隨著蛇嘴開合,在展出的手稿中也如實的呈現創作歷程。
IMG_5060
浮士殿 Pavilion-宮殿vs.塑膠袋,價值究竟是怎麼產生的?

在金碧輝煌的宮殿中觀賞著隨處可見的塑膠袋漂流於風中產生千變萬化的美感,旴嵐老師說創作靈感來自於某次與朋友外出喝酒時,在門口閃過一個類似異星生物般的黑影,好齊心驅使下追出去看才發現原來只是塑膠袋,漂浮的塑膠袋存在著稍縱即逝的塑像,而我們這些觀者則像是美國心玫瑰情裡的ricky一樣,癡迷於那轉瞬間的珍貴。

gorgonianchandelier_01
Gorgonian Chandelier- Gorgonian其實是一種珊瑚的品種
templelamp_02
temple lamp-系列中最像藝術雕塑品的作品
goldinsectalamp_02
insect lamp
IMG_5090
Una lumino callidus-spirtus

Una Lumino callidus-spirtus是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感覺就想某種科幻電影中會出現的異世界生物,隨著花瓣開合時,燈光也一明一滅的就像螢火蟲在池畔求偶一般,在機械運轉中產生的微微的動靜,感受人工生命的顫動與呼吸。

有些雕塑只能用影像才能展現他們的美,還是看影片吧~

//platform.instagram.com/en_US/embeds.js

以下奉上展覽資訊:

71vmo5z6wped1pd06588rpjwkrxksv0z_700x5605e

「崔旴嵐:靈魂機械鍊金術」
展覽日期:2017 / 06 / 03 – 2017 / 09/ 03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大廳、101展覽室

食神不思議 : 和食展 視覺與味覺的雙重饗宴

5月去日本的主要行程就是去看展覽,在出發之前就做足功課,在東京走透透個展覽

而和食展則是這次我覺得cp值最高的聯展,結合同大樓的江戶浮世繪的秘密展的門票竟然只要3400日幣,真是超划算的!!

結果5/16日當天看完就覺得心滿意足可以回台灣了(等等?!你不是還沒看草間彌生嗎?!)

展覽主題引用日本最古史書「古事記」裡面的宇迦之御魂神(也就是所謂的稻荷之神)

ogp_tabegamisama

第一個展場:四季之谷/Vally , 就出現了稻荷神的使者小狐狸與觀眾互動說明著四季的蔬果與景色

投影布幕鼓勵參觀者與之互動,將印有提示當季食材的燈籠全部點燃後,小狐狸就會跳出來向你說明這個季節的風景特色,循序漸進地介紹一年的四季變化,也讓參觀者理解自然食材的取得不易,光是這個展場我就玩了將近30分鐘!!!!(完全不想出去~)

我覺得互動與搭建的場景搭配得相當好,還未走到布幕前的通道就像日式庭園一樣在懸掛的透明投影布幕下方裝飾著白色石頭,在天花板上方則高掛著燈籠,在參觀者觸碰內部螢幕時,房間內的燈籠也會隨機閃爍,並發出像神樂用的鈴鐺聲。 而主要布幕的下方也同樣裝飾著白色石頭 並且搭配著四季投射出象徵的色相,對於體驗上下了一番功夫。
影片下收

第二個展場:燒‧煮‧揚‧蒸/Four Way (註:日文漢字的燒是指烤,揚是炸)也是充滿科技感,不虧是專門做演唱會投影的公司,不過他將烤燉炸蒸給抽象化,除了有搭配料理手法的聲音之外其實很難看出各個圖形是代表什麼,但是在多層布幕的投影之下做出類似立體投射的效果倒是相當有看頭。(而且四面投影!)

影片連結 

第三個展場:和食之社/Sanctuary (英文其實是指聖殿的意思) 裡面介紹了和食的主要食材;清酒、煮汁(也就是高湯)、漬物(醃漬食品)與食器,第一次知道原來日本人對吃如此講究,互動的動畫就像資料庫一樣,為參觀者提供圖文並茂的說明,然後我朋友告訴我日文漢字的“湯”,其實是指“熱水”,“汁”才是指“湯”。(等等!!所以神隱少女裡面的湯婆婆直翻不就變成熱水婆婆了嗎? 噗 )

幣四個展場:和米的對話/Dialog 展場就是兩個大大的飯碗盛滿了生米粒,一進去就有微微的米香撲鼻而來,藉由投影你可以造出高低起伏的地型圖,並且以光點的形式投影在牆面上向廣大的稻田致敬。

最後一個展間就是餐廳以「空」「 森」 「火」三種概念下去設計的餐廳,大氣的餐廳以立食的形式呈現,外圍以透明虹彩紙做隔間,而森的餐廳則是日式的塌塌米食堂,火之食堂則是以竹筒裝飾配合音響撥放著木炭燃燒時發出的爆裂聲響,購買入場券還附了一張稻盒壽司的兌換券,讓不想花錢的人嚐嚐和食的魅力。

然後貪吃鬼的我們吃了三種限定料理:

高湯稻庭烏龍麵、甘酒以及野菜的筑前煮。

其中稻庭煮汁烏龍麵裡面有一種超神祕的配菜 我們還特別跑回去詢問櫃檯的小姐那個口感像是麻糬的配菜究竟那是什麼東西,才知道那個是一種叫做蓬麩(yomogi fu/中文讀音〝鵬夫〞)是一種香草混合的料理常常當作和食的配菜使用,然後我不會告訴你我們因為稱讚櫃台姐姐很漂釀他又殺必死的招待我們味増配菜~

IMG_8317
票釀的姊姊~~

這個展覽是由何時推廣協會所舉辦的,因為他們擔心在各國美食的影響下,和食漸漸的不被年輕人所了解,大家對於和食的概念大概停留在壽司跟拉麵這種料理上,但其實和食非常纖細並淡雅的料理,就像日本自稱大和民族一樣,講求和諧,所以忠於食材本身的味道,讓人敬畏大自然的恩惠。

展覽資訊:
食神不思議:和食展
2017 1.28 SAT 5.21 SUN
開催時間 Time
10:00 21:00 (WEEKDAY)
10:00 23:00 (FRI/SAT/the day before national holidays)
10:00 19:00 (SUN/national holidays_

開催場所 Place
日本橋茅場町「特設会場」 Nihonbashi kayabacho “special meeting place"
東京都中央区日本橋茅場町1−8−1 茅場町1丁目平和ビル